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新闻动态

暖心!“爱心硬汉”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

部门:   作者:hongci   发布时间:2022-03-03   浏览:2769次

近日,刚从疫情前线下来网格队员吴宇,为了让血液病患者的移植手术更为顺利,在我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第二次采集。


1.jpg

▲造血干细胞采集前准备工作


黄海雯教授表示:“34岁的吴宇,作为苏州高新区东渚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的一名网格队员,他身高近一米八,体重180多斤,年轻健康,身体各项素质良好,细胞质量不错,作为干细胞移植的供体,是非常良好的。23日,吴宇已经在我院捐献了257毫升的干细胞悬液,用以跨省救助一名血液病患者。因受体患者的体重和体表面积较大,结合具体病情形势,干细胞移植需要更多的数量,为此我们需要再采集一次。


当他知道自己要进行第二次采集干细胞时,吴宇依然是没有丝毫犹豫,一口答应下来。还在抗疫前线工作的他,忙完手里的事情,立马赶过来,24日上午,吴宇全程配合我院医护人员,经过3小时的采集工作,顺利捐献了212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由于当下疫情防控需求,家属无法陪同进来,他的整个捐献过程,都是自己独自经历完成的,对此吴宇表示完全理解。受其影响带动,吴宇的妻子也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他的可贵精神,再次感动了大家。“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等重症血液病的理想的方式,但是寻找与病人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非常不容易,陌生人之间造血干细胞配型的成功概率只有十几万分之一,即使在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相匹配的概率是万分之一。对于那位患者来说,吴宇是万分之一的希望,而吴宇能这么无私的进行二次捐献,这样的精神真的非常可贵,刚从疫情前线回来就赶来捐献救人,是当之无愧的硬汉!”黄海雯教授为他竖起大拇指。


2.jpg

▲正在采集造血干细胞


作为苏州疫情期间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吴宇说:对于别人来说我是万分之一的希望,对我也是一次珍贵的经历,尽管动员剂打了之后会有轻微的不舒服,但是相比患者的病痛,这些都不算什么。自己将会十分珍惜与患者的这段“髓”缘,希望能给患者能送去“生命种子”,续写美丽精彩的人生。


3.png

▲黄海雯教授


黄海文教授表示:规范的造血干细胞连续采集,通常不会给被采集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部分人群或因注射动员剂引起诸如乏力等类似感冒的常见反应,经过适当休息即可完全恢复正常。希望通过吴宇的经历,帮助人们消除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恐惧,打破对未知的误解,也希望未来会有更多人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聚沙成塔,为了生命点亮更多的希望。


专家简介



1646270605153013.jpg

黄海雯

主任医师


简介介:黄海雯,血液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03年和2009年分别获得苏州大学血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206年获香港大学郑裕彤奖学金在香港大学研修,2006年-2007年和2009年-2010年两次赴法国蒙贝利埃大学医院学习血液病的临床诊治和淋巴瘤病理诊断,并获得法国血液病医师的专业资格认证。2013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修。是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各类良、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在各类淋巴、浆细胞疾病的诊治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从事淋巴瘤及相关疾病的亚专科科研工作。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先后获得过江苏省自然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及苏州大学科研基金资助。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的研究项目分别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江苏省医学科技奖、苏州市科技进步奖、苏州市技术创新“双杯奖”、苏州市优秀自然科学论文奖。参编著作2部。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淋巴血液学组 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成员 江苏省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淋巴瘤联盟,副主席。目前负责弘慈血液病医院八病区。

门诊时间:周四全天(十梓街院区)

门诊时间:周一全天(平江总院区)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弘慈院区)


微信公众号
总机电话:0512-83837999
邮  编:215100
地  址:苏州市吴中区吴东路1339号
Copyright © 2020-2022 弘慈医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7025424号 【企业邮箱】